2014年中国城市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摘要】:大气霾污染因其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成为全球关注的严重环境问题,PM2.5是中国霾污染频繁的主要原因。过去对国家尺度上PM2.5时空分布的认识主要基于卫星观测,因其反演方法的局限性,卫星资料难以真实反映近地面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基于中国2014年190个城市中的945个监测站的PM2.5浓度观测数据,采用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揭示了中国PM2.5的时空格局。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61μg/m3,具有显著的冬秋高、春夏低的"U"型逐月变化规律和周期性U-脉冲型逐日变化规律;中国城市PM2.5浓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规律,以及两次南北进退的空间循环周期;胡焕庸线和长江是中国PM2.5浓度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东西和南北分界线,胡焕庸线以东和长江以北的环渤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等地区是2014年PM2.5的高污染城市聚集地,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年污染核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是稳定的空气质量优良区。
|
|
|
|
1 |
沙维奇;;环境空气PM_(2.5)污染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
2 |
王艳慧;肖瑶;;北京市PM_(5.0)可吸入颗粒物反演及其时空分布分析[J];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
3 |
寿幼平;高晓梅;王静;杨凌霄;王文兴;;济南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在线观测[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
4 |
;少数地方PM_(2.5)监测进展缓慢环保部要求10月实时发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5 |
徐蕾;;徐州市环境空气微生物监测分析及与PM_(10)相关性研究[J];北方环境;2013年01期 |
6 |
郭新彪;魏红英;;大气PM_(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13期 |
7 |
张攀;仲勉;管晶晶;荆亮;李曼;龚识懿;冯加良;;应用溶蚀器/后置膜系统分析上海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及采样误差[J];地球化学;2013年03期 |
8 |
刘晓东,田良,张小曳;塔克拉玛干沙尘活动对下游大气PM_(10)浓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
9 |
姜伟;董海燕;陈魁;边玮瓅;;天津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03期 |
10 |
程萌田;潘月鹏;王辉;刘全;王跃思;;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8期 |
11 |
戴海夏,宋伟民,高翔,陈立民,胡敏;上海市A城区大气PM_(10)、PM_(2.5)污染与居民日死亡数的相关分析[J];卫生研究;2004年03期 |
12 |
赵亚南;王跃思;温天雪;刘全;;鼎湖山PM_(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
13 |
杨素英;陈东升;赵秀勇;;周边污染对北京大气PM_(10)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
14 |
周竹渝,王文义,张大元,殷捷,王安国;重庆市建筑工地PM_(10)污染状况调查[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15 |
张光吉;环境空气中TSP与PM_(10)的关系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6 |
马春香;赵淑敏;王立志;;哈尔滨市大气中PM_(10)的灰色预测[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01期 |
17 |
王永贤;;铜陵市环境空气中PM_(10)的化学组成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0期 |
18 |
段凤魁;贺克斌;马永亮;;北京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7期 |
19 |
郭清彬;程学丰;侯辉;张先波;;冬季大气中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及形貌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0年04期 |
20 |
齐玲;赵越;谢绍东;;北京市PM_(10)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