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的空间句法研究
【摘要】:将意识层面的空间意象外化为可被度量及分析的对象,一直是行为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构建空间意象的结构而非意义入手,对该领域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即认知地图法和空间句法进行了比较,意图找到两种方法在空间结构性认知方面的相关性。基于句法空间结构的表达模型,分别就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集成度及其认知地图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比对,通过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份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出现频率等指标的比较,发现集成度指标与意象出现频率等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对认知地图样本进行轴线化转换并比照真实地图的轴线索引后,对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份认知地图平均句法集成度进行比较,发现认知地图与真实地图的句法分析在结果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节点、标志物两要素的出现频次等指标也与所在街道的集成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对应性。结论说明空间构形对人们结构性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认知地图的句法分析对揭示人们空间知识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种方法有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
|
|
|
1 |
薛露露;申思;刘瑜;田原;;认知地图两种外部化方法的比较——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2 |
杨俊宴;王建国;阳建强;费移山;;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02期 |
3 |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年03期 |
4 |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李粉玲,马交国;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
5 |
徐放;;居民感应地理研究的一个实例——对赣州市的调查分析[J];地理科学;1983年02期 |
6 |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
7 |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
8 |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
9 |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
10 |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