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摘要】: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
|
|
|
1 |
史志华,蔡崇法,王天巍,丁树文,张光远;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
2 |
邹金浪;王金政;王鹏;乐文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及驱动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
3 |
邹金浪;王金政;王鹏;乐文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典型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Z2期 |
4 |
杨凯;曾永年;历华;;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6期 |
5 |
敖崑鳈;刘秀华;杨朝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
6 |
何云玲;付保红;;玉溪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
7 |
张飞;孔伟;;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8 |
李军;聂云峰;夏斌;;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9 |
李成范;苏迎春;周廷刚;谢征海;尹国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
10 |
张芳怡;邢元志;濮励杰;彭补拙;;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5期 |
11 |
赵来;崔淑卿;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
12 |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
13 |
温利华;史志华;王天巍;蔡崇法;刘红耀;;湖北省咸宁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4 |
;江南红壤丘陵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调控途径与配套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0期 |
15 |
;赵其国:水土保持是在抢救有限的土壤资源[J];中国水利;2009年07期 |
16 |
陈哲忠,周省善;关于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发展牧草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7 |
马军成;陈春;;宜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5期 |
18 |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介[J];资源科学;1998年S1期 |
19 |
罗天相;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剖面特性及改善措施[J];福建茶叶;2005年03期 |
20 |
何钢,唐开山,张仁车,刘裕中;红壤丘陵区鲜食葡萄优质果栽培技术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6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