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当前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单项指标和指标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指标权重的选择、指标的定量化、可持续性的总体判别方法、资本替代性与替代速度、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要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单元上 ,区域发展是评价的对象 ,因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必然会有所不同。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包括自然资源的再生或替代、生命支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改善。据此 ,论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可持续性二维评价坐标体系 ,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标遴选方法。
|
|
|
|
1 |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王建华;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2 |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
3 |
贾若祥,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
4 |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
5 |
蒋依依;王仰麟;彭建;杨磊;张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度量——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
6 |
王宪恩,董德明,赵文晋,李杰,张海亮,王国华,杨文新,杜尧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李志强;周丽琴;;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
8 |
李红梅;卢慧明;;海南岛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9 |
程叶青,李同升;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
10 |
刘小鹏,王亚娟;宁夏人口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
|
|
|
|
|
1 |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
2 |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3 |
郑度;面向建设实践,促进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
4 |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
5 |
王合生,虞孝感;我国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
6 |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
7 |
牛文元;自然灾害管理系统[J];科学通报;1990年17期 |
8 |
孙鸿烈,封志明;资源科学研究的现在与未来[J];资源科学;1998年01期 |
9 |
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张翼;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2期 |
10 |
刘求实,沈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
|
|
|
|
|
1 |
樊贵盛,贾宏骥,李海燕;影响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
2 |
郑秀清,樊贵盛;土壤含水率对季节性冻土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
3 |
孟江丽,董新光,周金龙,李金莉;HYDRUS模型在干旱区灌溉与土壤盐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4 |
张京祥,李建波,芮富宏;竞争型区域管治:机制、特征与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
5 |
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
6 |
黄光宇,张继刚;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
7 |
周婕,龚传忠;基于管治思维的中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
8 |
吴缚龙;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
9 |
陈闽齐;苏锡常都市圈的管治协调规划[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
10 |
张京祥;试论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区域/城市管治[J];城市问题;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