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错带名辩
【摘要】: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其理解不一,概念使用比较混乱。从这一地域的形成、演变、功能及其结构特征看,当今使用得较多的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等名称并不能真正概括这一区域的全部。城乡交错带则较为科学、合理。
|
|
|
|
1 |
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年03期 |
2 |
陈佑启,佘国强;新的地域与功能──城乡交错带[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6年03期 |
3 |
唐欣;城市边缘带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4 |
唐欣
,范晓军;城市边缘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年07期 |
5 |
余强毅;陈佑启;许新国;;土地利用科学中的“城乡交错带”概念辨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8期 |
6 |
李经龙,郑淑婧;试论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问题——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7 |
张可远,张小林;城乡交错带内耕地的保护问题及对策——以江宁县麒麟镇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8 |
刘巧芹,刘京会,苏国英;我国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
9 |
叶明;宁波城市边缘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年02期 |
10 |
黄广宇,蔡运龙;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J];福建地理;2002年01期 |
11 |
王印传;城市边缘带投资导向型小城镇建设——以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年01期 |
12 |
陈佑启;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1996年04期 |
13 |
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年03期 |
14 |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
15 |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LandUseAnalysisinRural-urbanFringe──ACaseStudyonBeijing导师吴传钧作者[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
16 |
罗志军,郑红波;论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02年02期 |
17 |
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3期 |
18 |
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形成演变机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05期 |
19 |
蔡玉梅,萧林,苏东袭;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3期 |
20 |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