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nSAR技术的玉树M_S7.1地震同震形变场提取与分析
【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本文利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搭载的ALOS PALSAR获得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分布特征与其发震断层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特征一致;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61.4 cm,如果全部换算成沿断裂方向的走滑形变量,为-129.3 cm,该点位置为33°03′29″N,90°50′56″E,与野外观测到的宏观震中位置(33°04′23″N,96°49′32″E)基本吻合;破裂带全长约60 km,破裂以宏观震中为起点,向西北方向经甘达村、措美村延伸至隆宝镇西南,向东南方向延伸至结古镇南,沿断层的走滑量也随着向两个方向递减或消亡;断层两侧的最大相对走滑量为182.3 cm,断层西南盘的形变量明显大于东北盘,这可能是由于主震之后大部分余震发生在西南盘引起的。
|
|
|
|
1 |
闻学泽,黄圣睦,江在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J];地震地质;1985年03期 |
2 |
彭华;马秀敏;白嘉启;杜德平;;甘孜玉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3 |
单新建,马瑾,柳稼航,宋晓宇,张桂芳,王长林;利用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提取玛尼地震震源断层参数[J];中国科学D辑;2002年10期 |
4 |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J];中国科学D辑;2003年S1期 |
5 |
王超,刘智,张红,单新建;张北-尚义地震同震形变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J];科学通报;2000年23期 |
|
|
|
|
|
1 |
荆燕,王建军,张景发,张红,蒋林根;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
2 |
张艳洁,Veronique Prinet;干涉SAR中地球形状与去平地效应的关系[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年04期 |
3 |
何敏,何秀凤;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形变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5年02期 |
4 |
杨林章,申旭辉;空间观测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J];地震;2005年03期 |
5 |
张艳梅,程晓,李斐,廖明生;基于SRTM DEM的二路重轨DINSAR地震形变探测——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大地震震中为例[J];地震;2005年04期 |
6 |
李智,张雅声;地震监测SAR卫星需求分析与轨道设计[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2期 |
7 |
乔学军;郭利民;;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InSAR观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1期 |
8 |
张艳梅;江在森;李斐;方颖;;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
9 |
王超,张红,于勇,刘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
10 |
查显杰;傅容珊;戴志阳;;用D-InSAR技术测量地面形变位移三分量[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
|
|
|
|
|
1 |
郭跃,王佐成;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2 |
顾庭敏,宫德文,沈建柱,陈恩久;山东省旱涝气候区划[J];地理学报;1980年03期 |
3 |
邹进上,王梅华,张薇;中国暴雨区划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
4 |
高庆华;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J];地球学报;1988年00期 |
5 |
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
6 |
郭强;浅析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之关系——兼同姜彤、许朋柱先生商榷[J];大自然探索;1997年02期 |
7 |
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范福田,杨天锡;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J];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
8 |
张雪刚,毛媛媛;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04年01期 |
9 |
樊运晓,罗云,陈庆寿;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J];灾害学;2000年02期 |
10 |
王占礼;中国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况及其综合治理[J];灾害学;2000年03期 |
|
|
|
|
|
1 |
张艳梅,程晓,李斐,廖明生;基于SRTM DEM的二路重轨DINSAR地震形变探测——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大地震震中为例[J];地震;2005年04期 |
2 |
张国民,李丽,焦明若;张北6.2级地震与强震成组活动[J];地震;1999年02期 |
3 |
张艳梅;江在森;李斐;方颖;;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
4 |
王小亚,朱文耀,符养,游新兆,王琪,程宗颐,任金卫;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
5 |
马超;单新建;;昆仑山M_S8.1地震震源参数的多破裂段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6 |
何庆成;方志雷;李志明;刘文波;;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
7 |
闻学泽,黄圣睦,江在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J];地震地质;1985年03期 |
8 |
马瑾,单新建;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
9 |
徐锡伟,陈文彬,于贵华,马文涛,戴华光,张志坚,陈永明,何文贵,王赞军,党光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_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2002年01期 |
10 |
马保起,苏刚,侯治华,舒赛兵;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地震地质;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