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文吉;胡旭峰;杨经绥;周美付;;山系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碰撞无关[J];地质论评;1993年02期 |
2 |
张明华;;基于RS、GIS的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峰地区断裂构造的定量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4期 |
3 |
姚正煦,周伏洪,薛典军,刘振军,张永军;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性质及其意义[J];物探与化探;2001年04期 |
4 |
李永安,李向东;喀喇昆仑山羌塘地块及康西瓦缝合带构造演化新认识[J];新疆地质;1993年04期 |
5 |
李文铅;夏斌;吴国干;王核;王冉;;新疆鄯善康古尔塔格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6 |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钟建华;李阳;陈鑫;;塔河油田奥陶系缝合线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7 |
郑灼官;;湖南、广东一些二叠纪菊石[J];古生物学报;1984年02期 |
8 |
宋先邨;;两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切口愈合鼠皮抗拉试验[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9 |
罗本家;戴光亚;潘泽雄;;班公湖-丁青缝合带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含油前景[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0 |
Gregory A. DAVIS,XU Bei,ZHENG Ya-dong,ZHANG Wei-jie;索伦缝合带中的印支期伸展作用:中国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变质核杂岩(英文)[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
11 |
毕思文;延昊;王长耀;;青藏高原雅江-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热红外遥感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6年S1期 |
12 |
卢景奇;何梅兴;方慧;叶益信;钟清;高宝屯;;西藏洞错盆地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特征[J];物探与化探;2010年06期 |
13 |
依尔恩;内克森;沙平;若贝尔;徐中信;高恩源;芦德元;滕吉文;高恩源;;拉萨地块和缝合线的边界——贯穿西藏连续的500公里的莫霍界面[J];国际地震动态;1986年02期 |
14 |
张树江;邢慧;颜景龙;;一种改进型视频全景图流形绘制方法[J];光子学报;2007年S1期 |
15 |
郭新成;余元军;徐晟;;新疆鄯善色尔特能蛇绿岩及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08年03期 |
16 |
石伟;张立忱;张天雷;齐晓燕;方瑶;赵斌;;额尔齐斯缝合带东部地震活动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
17 |
牛刚;肖渊甫;赵涵;张春茂;骆丁;;新疆色日克牙依拉克蛇绿岩特征及成矿远景[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1年03期 |
18 |
赵宗举,俞广,朱琰,周进高,屠小龙;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9 |
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杨竹森;李振清;;藏西措勤含铜双峰岩系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3期 |
20 |
石铨曾,牟用吉,张恩惠,张克伟,姚瑞增,王家德;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J];地震地质;1982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