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摘要】:于2002年6月对海州湾3种底质的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被鉴定出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98种,其中多毛类为13种、软体动物为53种、甲壳类为25种、棘皮动物为2种、其它类动物为5种,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种类可占80%;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57.30g/m2和953个/m2,软体动物生物量(201.19g/m2)和栖息密度(727个/m2)分别占总数的78%和76%。经底栖动物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可将该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岩礁、沙滩和泥沙滩3个群落。通过对3个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得出:对于种类,泥沙滩群落岩礁群落沙滩群落;对于生物量、息栖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岩礁群落泥沙滩群落沙滩群落;泥沙滩群落中的TE断面优势种分布显著而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其它两条泥沙滩断面。沙滩群落和岩礁群落的底栖动物分布分别与海水浴场和货运码头较多的人为活动影响有关,而泥沙滩群落的分布差异主要与海岸开敞度、海流潮汐作用、滩涂贝类养殖及优势种分布影响有关。泥沙滩是该区经济贝类的重要养殖场所,为使养殖种类健康生长,建议对沿岸排污口水质及养殖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
|
|
|
1 |
赵永强;陈全震;曾江宁;寿鹿;高爱根;廖一波;;椒江口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秋冬季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
2 |
张青田;胡桂坤;张波;;高沙岭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J];盐业与化工;2007年03期 |
3 |
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J];海洋科学;2007年01期 |
4 |
朱四喜;郑盼男;;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
5 |
安传光;赵云龙;林凌;李嘉尧;崔丽丽;马春艳;;崇明岛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6 |
张青田,胡桂坤;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7 |
章飞军;丁宏印;邱树萍;章芪;何贤保;沈明富;;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8 |
马林;王洪法;帅莲梅;;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J];海洋科学;2009年06期 |
9 |
王志忠;段登选;张金路;陈述江;杜兴华;刘艳春;隋凯港;赵磊;;2008年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0 |
罗民波;沈新强;徐兆礼;王云龙;朱江兴;;长江口北支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
11 |
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王金宝;张宝琳;;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动物学报;2006年03期 |
12 |
张青田,胡桂坤,倪蕊,胡洋,郭宠;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结构的初步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5年03期 |
13 |
王晓晨;李新正;王洪法;李宝泉;王金宝;于子山;;黄河口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
14 |
宋翔;朱四喜;杨红丽;王镨;应启肇;;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5 |
廖一波;曾江宁;陆延;高爱根;寿鹿;徐晓群;刘晶晶;江志兵;;台风扰动后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J];海洋学研究;2009年01期 |
16 |
高世和,李复雪;九龙江口红树区底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台湾海峡;1985年02期 |
17 |
周时强,李复雪;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台湾海峡;1986年01期 |
18 |
张存勇;;海州湾湾顶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的垂向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10期 |
19 |
金亮;蔡立哲;周细平;徐华林;;深圳湾北岸泥滩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J];台湾海峡;2007年03期 |
20 |
高爱根,杨俊毅,曾江宁,王春生,胡锡钢,陈全震,朱根海;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