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选择抑制剂技术评价近岸表层水中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聚球藻的摄食压力
【摘要】:本文采用选择抑制剂技术,对法国罗斯科弗(Roscoff)近岸表层水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被异养微型浮游生物的摄食率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近岸表层水中聚球藻细胞生长系数(K)和被摄食系数(G)基本相当,分别为0.18~0.66 d~(-1)和0.09~0.98 d~(-1),呈动态平衡。结果显示两个特点:1.表层海水中聚球藻被摄食率呈昼夜变化,白天被摄食率高,夜间被摄食率低;2.海水中聚球藻细胞浓度(10~3个/cm~3)低于Landary等报道的摄食界限(60×10~3个/cm~3)一个数量级,仍有摄食现象发生。
|
|
|
|
1 |
吴天福,刘永定,宋立荣;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高CO_2需求突变株的筛选及其超微结构观察(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
2 |
汪岷;白晓歌;梁彦韬;王芳;江雪娇;郭永坚;杨帆;;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3 |
蔡尽忠;庄峙厦;谢增鸿;王小如;;聚球藻、盐藻荧光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
4 |
路荣昭;王淑芝;关志英;张正东;;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625)藻胆体-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和光能传递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1年04期 |
5 |
钟瑜;黄良民;黄小平;邱大俊;宋星宇;刘华雪;;冬夏季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变化及环境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6期 |
6 |
郭超颖;王桂忠;张芳;蔡明红;何剑锋;;北冰洋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其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
7 |
张俊;沈亚婷;王学军;;基于高光谱吸收特征参数以及光谱吸收指数的藻类叶绿素a反演分离模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
8 |
胡智泉,刘永定;微囊藻毒素对细长聚球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
9 |
汪晶,康瑞娟,施定基,丛威,蔡昭铃;有机碳源对转hTNF-α基因聚球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年05期 |
10 |
孙茜;唐红枫;陶征宇;程时劲;赵永芳;曹军卫;;苯胺对四种淡水藻类的毒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1 |
李洪波,肖天,刘桂梅,吕瑞华,丁涛;南黄海潮汐锋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12 |
杨英利;朱小燕;李爱民;王学东;杨劭;;3种淡水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
13 |
查广才,周昌清,黄建荣,何建国,麦雄伟;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
14 |
;生物防治[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2期 |
15 |
戴溦,施定基,张卉,钟晖,冉亮,彭国宏,甘人宝,陈素娟,连慕兰;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基因在蓝藻中的表达[J];植物学报;2001年12期 |
16 |
宋立荣,余建维,D.PriceM.Badger;蓝藻聚球藻高二氧化碳需求突变株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8年04期 |
17 |
;信息总汇[J];渔业现代化;2001年02期 |
18 |
马志珍;王素平;陈汇远;蔡生力;武振彬;;盐田藻类的初步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1993年14期 |
19 |
康瑞娟,蔡昭铃,施定基;蓝藻培养体系中光强衰减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
20 |
魏群;胡智泉;李根保;肖波;陶梅平;孙浩;;铬离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