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通过六盘山地区丁家二沟剖面的精细古地磁研究发现,白垩纪结束后至中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23°的长期顺时针构造旋转,并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可能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9°的顺时针旋转、早渐新世晚期顺时针快速旋转约9°、早中新世初顺时针快速旋转约5°,同时它们也被地层变形侵蚀和沉积演化所记录,说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峰最迟在约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就已经达到六盘山地区。这比目前普遍认同的六盘山地区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中最晚形成(第四纪以来)的观点早了至少3千多万年,它为深入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
|
|
|
1 |
陈爱玲,赵淑兰,吕德徽,李素琴;西海固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2期 |
2 |
周俊喜,刘百篪,李玉龙;1920年海原8.5级地震断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3年S1期 |
3 |
车自成,王润三;渭河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4期 |
4 |
谷祖纲,张兴德,颉光普;祁连山主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上新世沉积[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S1期 |
5 |
张生源,谢原定;天水地震区浅层地质构造[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
6 |
闵祥仪,周民都,郭建康,魏德晴,张元生,侯晓钰,宋杰;灵台—阿木去乎剖面地壳速度结构[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
7 |
李清河,闵祥仪;天水地震区地壳结构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
8 |
梁羽翠;我院两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2期 |
9 |
马玉贞;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红层中发现丰富孢粉化石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2年13期 |
10 |
陈志泰;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活动及其动力作用[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