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细根对典型黑土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摘要】:在松嫩平原东北部、小兴安岭西麓的黑龙江省克山农场(东经125°7′40″~125°37′30″,北纬48°11′15″~48°24′7″)内,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樟子松(Pinus sy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水曲柳樟子松人工混交林(7水3樟)和以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苔草(Carex tristachya)为优势种的天然草地为试验地,选择耕地作为对照试验地,在每个试验地内分别设置20 m×20 m的样地3块;在每块样地内沿1条对角线均匀机械布设3个样点,按照不同土壤深度(h)范围(0h≤20 cm、20 cmh≤40 cm)分层采集原状土用于抗蚀指数测定;在每块样地中沿2条对角线机械布设9个取样点,采集细根样品,测定细根的长度和根表面积;经植被细根的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抗蚀指数的测定与计算,分析植被细根对黑土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的4种类型植被的细根组成中均以径级(d)0d≤1 mm根系为主,乔木植被细根的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均明显大于草地植被,下层土壤中差异更显著(P0.05),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抗蚀性。②乔木植被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层土壤(20 cmh≤40 cm)中细根特征提高土壤的抗蚀性,而阔叶人工林、针阔混交林则主要是通过影响0d≤1 mm径级细根特征提高其土壤的抗蚀性。建议:将植被0d≤1 mm径级的细根特征作为科学评价黑土区植被保水固土能力的指标。
|
|
|
|
1 |
余新晓,陈丽华;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抗蚀性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2 |
郭培才,王佑民;黄土高原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指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3 |
谢贤健;李永飞;;不同巨桉林下紫色土壤抗蚀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
4 |
张松阳;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抗蚀性因子的影响[J];福建水土保持;1999年03期 |
5 |
高维森,王佑民;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抗蚀性规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6 |
罗正华;李贤伟;袁渭阳;王敬;潘燕;;台湾桤木幼林地细根生长及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7 |
余树全,苏增建;沱江上游深丘地区不同立地土壤抗蚀性、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J];防护林科技;2003年01期 |
8 |
杨玉盛,陈光水,彭加才,邱仁辉;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J];山地学报;1999年02期 |
9 |
王忠林,李会科;花椒地埂林土壤抗蚀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0 |
郭培才,王佑民;黄土高原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指标的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2年04期 |
11 |
吴淑安,蔡强国,马绍嘉;土壤坑蚀性实验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年01期 |
12 |
王云琦,王玉杰,朱金兆;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
13 |
张振国;范变娥;白文娟;焦菊英;;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1期 |
14 |
刘效雨;刘益军;;火灾对毛竹林地土壤抗蚀性与渗透性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5 |
余清珠,师明洲;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混交林土壤抗蚀性研究初报[J];水土保持通报;1990年05期 |
16 |
高维森;;土壤抗蚀性指标及其适用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年02期 |
17 |
邱陆旸;张丽萍;陆芳春;连琳琳;刘俏;;基于熵权法的林下土壤抗蚀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4期 |
18 |
张洲;谢贤健;李想;师杨;唐雷生;王举媚;;川中丘陵区不同巨桉林地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
19 |
白秀梅;韩有志;郭汉清;;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