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光敏色素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3种秋眠型苜蓿光敏色素和植物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揭示苜蓿秋眠性的调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FQ-PCR SYBR-Green I方法,在人工气候室,以美国苜蓿秋眠级标准对照品种Norseman(FD1,秋眠型苜蓿,秋眠1级)、Dupuils(FD5,半秋眠型苜蓿,秋眠5级)和CUF101(FD9,非秋眠型苜蓿,秋眠9级)为材料,设计4个不同的日照长度梯度(7,10,13和16 h/d),对其植株处理35 d,测定叶片中光敏色素(PHYA、PHYB)mRNA表达量,采用(ELISA)试剂盒法测定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赤霉酸(GA3)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PHYA和PHYB在短日照条件下合成量大,其中以Norseman表现最为明显。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叶片中的GA3/ABA、ZR/ABA和IAA/ABA均随着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大;短日照条件下3种秋眠型苜蓿ABA的合成量均为最大,GA3的含量最低,生长严重受到抑制。可能PHYA和PHYB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内源激素GA3、ZR、IAA、ABA合成量,进而调控了苜蓿的秋眠。
|
|
|
|
1 |
王成章;李建华;郭玉霞;方丽云;高永革;;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苜蓿SOD、POD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7年05期 |
2 |
徐大伟;卢欣石;;北京地区光温因子对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秋后再生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年04期 |
3 |
冯长松;李锦华;李绍钰;卢欣石;;4个美国标准秋眠型苜蓿对自然光周期的生长反应[J];中国草食动物;2011年03期 |
4 |
薛光行,邓景扬;对湖北光感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初步研究——Ⅰ.“光感雄性核不育基因”表达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5 |
何言章,何元农,王清华,黄建斌;大豆光周期特性研究 Ⅱ.不同光照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3年01期 |
6 |
张荣华;李拥军;张叶玲;;脯氨酸含量对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6年04期 |
7 |
陈日远,关佩聪;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 Ⅲ 丝瓜花性分化与核酸、蛋白质及内源ABA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8 |
康玉凡,马鹤林,陈有军,申庆宏,海棠;我国苜蓿品种的适宜辐射剂量[J];内蒙古草业;1998年01期 |
9 |
庄文发,王宪山,鲍春琴,陈秀霞,肇恒哲,王文成,陈冲,雷虹,康兴;辽宁省引进苜蓿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续报[J];养猪;2003年06期 |
10 |
南红梅,王俊鹏,闫建波;8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2期 |
11 |
林伟平;王华兵;梁刚;米立刚;牛生和;;克拉玛依生态荒漠区苜蓿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
12 |
黄德昌;;浅谈苜蓿的种植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年01期 |
13 |
买买提·阿洪西克;热比亚木·阿不来孜;依不拉音·热合木吐;赛福拉·阿布列提甫;赵东;;9个苜蓿品种引种对比试验研究[J];新疆畜牧业;2011年03期 |
14 |
刘丛生;柴凤久;刘泽东;尤海洋;高海娟;;北方山区苜蓿引种筛选与优化栽培技术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1期 |
15 |
徐豹,路琴华;大豆生态研究 Ⅲ 野生大豆(G. soja)与栽培大豆(G. max)光周期效应的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1988年04期 |
16 |
韩天富,马凤鸣,王金陵,魏湜;光周期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6年06期 |
17 |
康彬,童哲,匡廷云;水稻叶片中一种受光敏色素调控的光周期诱导蛋白[J];科学通报;2000年09期 |
18 |
程新奇,王文龙,黎宇;黄麻选系材料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观察与筛选(英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9 |
姜润潇,黄丽银,伍维高,丁敏,苟践;三峡库区苜蓿引种试验初报[J];草原与草坪;2003年04期 |
20 |
史桂荣,曹靖生,郭小明,张建国,赵伟,李树军;黑龙江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光周期特性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