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文绪,赵云云;水稻叶鞘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2 |
翁文鈺,潘鈿安;甘蔗营养诊断应用数理统计法初探[J];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04期 |
3 |
郑丕尧,李雁鸣;燕麦叶鞘和穗部的同化细胞形态及其光合功能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4年03期 |
4 |
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郭学民,东方阳,孙耀中,刘永军,杨晓玲,高红;旱作转BADH基因水稻旗叶、不定根解剖结构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3期 |
6 |
陈晓琼;张红宇;徐培洲;邹兴建;杜海林;吴先军;;有色稻中花色素、原花色素以及黄酮含量的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2期 |
7 |
姜子英,周立纬,杨汉森,郜吉祥;春小麦器官建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0年00期 |
8 |
李艳天;;对丹玉一号玉米间苗的一点建议[J];新农业;1973年08期 |
9 |
林德辉,李存信;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水稻次库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比较[J];云南植物研究;1988年01期 |
10 |
张旭,黄秋妹,黄农荣,刘彦卓,邱润恒,梁祖杨,王丰,彭惠普,李传国,李曙光,廖亦龙,姚萍飞;高产水稻移栽后叶、鞘生长动态的差异[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9年S1期 |
11 |
李凡;胡东维;陈锋;;低丰度蛋白Mlo的免疫金标记技术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03期 |
12 |
胡婷;焦群英;付志一;;小麦茎秆的拉弯性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
13 |
魏爱丽;高贵喜;詹海仙;魏迎冬;畅志坚;黄花花;;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旗叶及叶鞘光合日变化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1期 |
14 |
王旭东,于振文,王东;钾对小麦茎和叶鞘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
15 |
耿伟;薛绪掌;王志敏;;冬小麦不同部位可溶性物质含量与产量结构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5期 |
16 |
常丽英;汤亮;顾东祥;杨杰;曹卫星;朱艳;;水稻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7 |
刘胜群;宋凤斌;周璇;;玉米植株叶片和根系的抗旱性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4期 |
18 |
罗春梅;胡承霖;;小麦鞘、叶在籽粒形成与成熟过程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65年05期 |
19 |
陈汝民;潘慧敬;简国穗;谢盛强;;GA_3和PP333对水稻幼苗生长的相互作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20 |
郭兆武;萧浪涛;罗孝和;李合松;吴成春;康朵兰;史齐;;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J];作物学报;2007年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