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在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的同一草地地境上,按放牧退化程度,将其划分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及重度退化区,并测定每一样地内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与中旱生植物的生物量变化保持一致,均呈降低趋势;中生植物先呈增加趋势,后下降;旱生植物呈增加趋势;群落优势种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先增加,而后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则相反。
|
|
|
|
1 |
张明刚;陈云龙;戴丽娜;冉海成;楚光明;;石河子东大塘天山云杉种群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
2 |
王永;司志国;闫志军;;郑州市中原路道路绿化的群落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
3 |
冯文贵;刘洋;;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改造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
4 |
王超华;李德志;柯世朕;范旭丽;宋云;李红;周燕;孙玉冰;王春叶;;丛生型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
5 |
王琛;孙冰;廖绍波;尹光天;李意德;;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群落学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
6 |
马秀梅;徐银祥;张国盛;王林和;安靖;韩丽红;;呼和浩特市5个住宅区绿地空间结构指标的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
7 |
赵念席,高玉葆,王金龙,任安芝,陈磊,阮维斌,聂立影,王丹,刘惠芬;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1期 |
8 |
张昊,李鑫,姜凤和,林国辉,杜丽华;水分对克氏针茅和冷蒿生殖生长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2期 |
9 |
梁燕;韩国栋;周禾;;退化羊草草原物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7年06期 |
10 |
赵玉晶;白云鹏;韩大勇;李建东;;松嫩平原环境破碎化后羊草斑块植物组成多样性的空间变化[J];草地学报;2008年02期 |
|
|
|
|
|
1 |
杨利民,韩梅,李建东;松嫩平原主要草地群落放牧退化演替阶段的划分[J];草地学报;1996年04期 |
2 |
李香真,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8年02期 |
3 |
韩国栋,李博,卫智军,杨静,吕雄,李宏;短花针茅草原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的研究──Ⅰ.植物净生长量[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
4 |
杨利民,王仁忠,李建东;松嫩平原主要草原群落放牧干扰梯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
5 |
张蕴薇,韩建国,李志强;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2年01期 |
6 |
蒲继延,李英年,赵亮,杨时海;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
7 |
程杰;高亚军;;云雾山封育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J];草地学报;2007年03期 |
8 |
梁燕;韩国栋;周禾;;退化羊草草原物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7年06期 |
9 |
陈申宽;;黄花草木樨白粉病研究简报[J];草业科学;1990年06期 |
10 |
陈申宽;姚国君;;紫苜蓿褐斑病药剂防治试验[J];草业科学;1993年06期 |
|
|
|
|
|
1 |
袁建立,江小蕾,黄文冰,王刚;放牧季节及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4年03期 |
2 |
李帅英,吴增志,李保会;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2年01期 |
3 |
张蕴薇,韩建国,杨富裕;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氮营养的影响[J];四川草原;2005年01期 |
4 |
王贤荣;闫道良;伊贤贵;;钟花樱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5 |
王琳,张金屯,上官铁梁,樊龙锁;历山山地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6 |
杜群,陈征海,刘安兴,诸葛刚;浙江省古树物种多样性现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2期 |
7 |
戎郁萍,韩建国,王培,毛培胜;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1年04期 |
8 |
裴海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及质地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贾志海,王培;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和绵羊生产性能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1990年05期 |
10 |
杨刚,杨智明,王琴,张志强;不同放牧强度对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