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A_2℃一A_s℃与B_2%一B_3%组合为宜;暑茶以A_4℃与B_2%-B_3%组合为宜.黄恢品种(薄叶型)全年以A_3℃-A_4℃与B_4%-B_5%组合为宜.萎凋程度各季有所不同,但掌握在74-75.5%均较适宜;做青叶的水分变化首先要掌握好适度萎凋,四摇至堆青阶段是失水关键.最佳品质的做青叶含水率在70.5%左右.
【作者单位】:
|
|
|
|
1 |
张方舟;;程序控制乌龙茶做青机及其做青技术分析[J];茶叶科学技术;1990年01期 |
2 |
陈林,张方舟;乌龙茶做青可控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年03期 |
3 |
王秀萍,金心怡;乌龙茶做青环境调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2001年01期 |
4 |
魏新林,王元凤,王登良;做青温湿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2年03期 |
5 |
黄福平,陈伟,陈荣冰,柯玉琴,梁月荣;乌龙茶做青过程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
6 |
黄福平,陈伟,陈洪德,陈荣冰;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
|
|
|
|
1 |
王爱国;罗广华;;植物的超氧物自由基与羟胺反应的定量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06期 |
2 |
张秀云,方世辉,夏涛;乌龙茶萎凋做青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3 |
屠幼英,童启庆,骆耀平,董尚胜,须海荣;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和醇系香气的关系[J];茶叶;1999年01期 |
4 |
黄惠华,陈兴琰,陈国本,王建国;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1986年01期 |
5 |
刘仲华,黄孝原,施兆鹏;红茶和乌龙茶色素与干茶色泽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0年01期 |
6 |
骆耀平,童启庆,屠幼英,董尚胜,须海荣;龙井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茶叶科学;1999年02期 |
7 |
萧伟祥,钟瑾,萧慧,蒋显猷;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J];茶叶科学;1997年01期 |
8 |
李荣林,方辉遂;一个世纪以来茶多酚氧化酶研究的进展(续)[J];福建茶叶;1998年01期 |
9 |
王云,郑定贵,杨亮材;鲜叶摊放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
10 |
陈玉春,王碧英;白茶对小鼠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影响[J];茶叶科学;1998年02期 |
|
|
|
|
|
1 |
宿迷菊;毛志方;施海根;李大伟;刘宗岸;;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7年03期 |
2 |
黄福平,梁月荣,陈荣冰,陈伟,柯玉琴,陆建良;做青强度对做青叶蛋白质组成、多酚氧化酶和酯酶同工酶谱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4年01期 |
3 |
唐颢,唐劲驰,李家贤;乌龙茶品质成因的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5年03期 |
4 |
林金科,郑金贵;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孙云,金心怡,苏益平,杨伟丽,陈水吉;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6 |
张方舟,郭聪;乌龙茶做青机新型时序控制仪[J];茶叶科学技术;1994年03期 |
7 |
张方舟;六十年来我所制茶机械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1995年03期 |
8 |
金心怡,王秀萍,吉克温,马翠兰,鲍贵林;气流对做青环境及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3年01期 |
9 |
陈林,张方舟;乌龙茶做青可控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年03期 |
10 |
金心怡,郭雅玲,王秀萍,康明寿,郭进元;做青间气流因子对做青环境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