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g/C耗散防热材料静态氧化模型
【摘要】:采用XPS、SEM等技术对耗散防热材料静态氧化试验中氧化膜的生成情况及氧化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温度及不同氧化时间下Al-Mg/C耗散防热材料静态氧化的吸附模型和扩散模型。氧化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该材料的耐烧蚀性能,设计冷却剂的成分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
|
|
|
1 |
笪庆生;;长江宜昌段水质稀释扩散模型探讨[J];环境工程;1987年04期 |
2 |
张广普,刘衍庆,林影,付春;利用三维流场预测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方法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4年04期 |
3 |
赵长伟;李继定;马沛生;;L-抗坏血酸水溶液扩散系数的测定[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4 |
张秀玲;宋翠红;刘春杨;;储油罐油气扩散规律的理论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
5 |
黄廷林,任磊;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一维数学模型Ⅰ.吸附模型[J];水利学报;2004年09期 |
6 |
赵旭,王毅力,郭瑾珑,韩海荣,解明曙;颗粒物微界面吸附模型的分形修正——朗格缪尔(Langmuir)、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和表面络合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
7 |
陈天明;王世和;许琦;严金龙;;膨润土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J];化工时刊;2006年07期 |
8 |
刘永红;余志;田丰;蔡铭;;一种线源扩散模型的建立及算法实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
9 |
辜敏;鲜学福;杜云贵;;电场作用下煤吸附甲烷的势模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0 |
周明松;邱学青;杨东杰;;木质素系和萘系分散剂在煤水界面的吸附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5期 |
11 |
刘光明;尹大强;;粘土矿物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吸附行为[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12 |
郑青榕;G.Birkett;D.D.Do;;甲烷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实验及理论分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9年01期 |
13 |
付会;刘艺杰;孙鹤鲲;左华;;污水处理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扩散模型源项的确定[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4期 |
14 |
罗固源;朱虹;许晓毅;蔡文良;豆俊峰;;长江底泥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行为及荧光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
15 |
张秀玲;;论固体吸附模型[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
16 |
熊艰;;电性存在下TiO_2吸附 Cu(Ⅱ)、Cd(Ⅱ)的等温线[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17 |
高维岳;;轴向扩散模型—Pe→O时模型的极限状态[J];过程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
18 |
徐龙君,顾乐观,鲜学福;分形吸附模型[J];煤炭转化;2000年01期 |
19 |
王文,于雷,裴文文,杨方;基于高斯线源模式的主要尾气扩散模型综述[J];交通环保;2004年05期 |
20 |
彭军,张明,王体健;公路和城市街渠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发展综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