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形、竹节形与直纳米碳管拉伸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采用基于直纳米碳管拉伸曲线与单元“死亡”技术的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Y”形、竹节形与直纳米碳管的拉伸失效过程。对比并讨论了“Y”形、竹节形纳米碳管与直碳管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表明 ,本文的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能够有效模拟纳米碳管的拉伸力学特性 ;拉伸“Y”形、竹节形碳管的失效发生在其粗管与细管过渡的“应力集中”部位 ;“Y”形、竹节形碳管的抗拉强度与韧性明显低于直碳管 ;然而 ,“Y”形、竹节形碳管的弹性模量与直碳管相当。
|
|
|
|
1 |
波碧;;大量制备纳米碳管的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3年01期 |
2 |
曹宗良,王健农,丁冬雁,戴杰华,余帆;化学气相沉积法快速生长定向纳米碳管(英文)[J];新型炭材料;2003年01期 |
3 |
陈蓓,吴萍;氯化铁为前驱态催化剂的纳米碳管制备和表征[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杨晓华,兑卫真;纳米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J];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
5 |
郑婵,邹春林,詹红兵,陈文哲;纳米碳管复合固态光限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中国陶瓷;2004年03期 |
6 |
涂江平,邹同征,王浪云,陈卫祥,徐铸德,刘芙,张孝彬;镍基纳米碳管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7期 |
7 |
沈海军,姚卫星,史友进;纳米碳管在HyperChem中的自动生成及其力学性能探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年03期 |
8 |
沈海军,穆先才;“Y”形、竹节形与直纳米碳管拉伸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
9 |
;信息[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3期 |
10 |
张登松,施利毅,方建慧,刘达,代凯;纳米碳管纯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5年07期 |
|
|
|
|
|
1 |
陈政;Ian Kinloch;Milo S.P.Shaffer;Derek J.Fray;Alan H.Windle;;将普通石墨转变为纳米碳管的电解方法[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2 |
戴黎明;董立民;黄少铭;卢建平;冒怀庆;;具有光、电功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应用[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3 |
廖梅勇;刘志凯;柴春林;杨少延;秦复光;姚振钰;王古国;;低能离子束技术制备纳米碳管初探[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
4 |
韩和相;李国华;葛维琨;谢思深;王炳燊;苏肇冰;;纳米碳管光荧光的实验与理论研究[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
5 |
邱介山;张凡;周颖;韩红梅;胡德生;S.C.Tsang;;煤基纳米碳管的制备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6 |
胡慧芳;李义兵;何红波;;纳米碳管的电子关联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7 |
周刚;段文晖;顾秉林;;纳米碳管中的化学键本质[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8 |
李雪松;朱宏伟;慈立杰;徐才录;毛宗强;魏秉庆;梁吉;吴德海;;纳米碳管经高温处理后在室温,中等压力下储氢[A];第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9 |
黄宛真;孔凡志;张孝彬;涂江平;马建新;陈长聘;;多壁纳米碳管常温吸氢性能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10 |
刘芙;张孝彬;涂江平;孔凡志;孙沿林;程继鹏;卢焕明;陈长聘;;球磨对纳米碳管气态储氢性能的影响[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