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驱动大巴山前陆烃类流体排泄: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证据
【摘要】: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被认为是超高压下油气流体形成和排泄的标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一些断裂和下古生界黑色泥岩和泥灰岩烃源岩微裂隙中分布有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成分分析表明其为低镁方解石。纤维状方解石脉δ13CVPDB和δ18OVPDB比围岩碳酸盐岩的明显变轻,前者δ13CVPDB和δ18OVPDB变化范围分别为-1.9%~-4.8‰和-8.4%~-12.8‰,后者分别为-1.7%~+3.1‰和-8.7%~-4.5‰,且δ13C与δ18O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反映出纤维状方解石脉具有成岩有机流体与浅部流体混合的流体特征。纤维状方解石脉含有共生的固体沥青包裹体、含甲烷液相包裹体和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等多相态包裹体,其中沥青包裹体为油气运移的残余沥青。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40℃和196℃之间(峰值为179℃),盐度较高(平均为9.7wt%NaCl)。分别应用盐水包裹体和甲烷包裹体等溶线P—T相图确定出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形成的流体压力为150~200 MPa,属于异常超高压流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大巴山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不具有泥岩因压实成岩作用而形成的超高压流体特征。结合沉积和构造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印支碰撞造山运动和燕山前陆构造作用导致大巴山褶皱隆起并伴随天然气藏破坏和改造,挤压环境下的超高压构造应力驱动天然气流体排泄,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就是超高压构造应力驱动天然气排泄的产物。
|
|
|
|
1 |
张文智;矿物气液包裹体中的氡气研究[J];矿物学报;1983年02期 |
2 |
R.Clocchiatti
,蔡秀成;通过包裹体研究红海橄榄岛上橄榄石宝石的热液成因[J];地球与环境;1983年11期 |
3 |
黄林;包裹体盐度的公式计算法[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10期 |
4 |
庄丽亨;401有机担体测定矿物、岩石及包裹体中H_2O及CO_2[J];矿产与地质;1985年02期 |
5 |
王碧香;西藏中部地区火成岩中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6年02期 |
6 |
R.J.Bodnar
,S.M.Sterner
,刘晓东;天然石英晶体中的合成流体包裹体——Ⅱ.在 PVT 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3期 |
7 |
王雅静;冷冻法测定流体包裹体冰点方法的研究[J];矿产与地质;1989年03期 |
8 |
余大龙;漠滨金矿包裹体研究[J];地球化学;1990年01期 |
9 |
B.Wopenka
,禤锐光;单个流体包裹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和喇曼显微光谱法分析[J];地质地球化学;1992年01期 |
10 |
A.M.Van
,Den Kerkhof
,陈卉泉
,肖荣阁;CO_2-CH_4与CO_2-N_2二元体系的等容相图: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92年01期 |
11 |
张立东;金银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J];地质与资源;1992年01期 |
12 |
刘斌;流体包裹体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3 |
赖勇;不透明矿物中的包裹体研究[J];地学前缘;1996年03期 |
14 |
P.Schlano,R.Clocchlattl,季宏兵;次大陆和海底地幔矿物中全球广泛产出的富二氧化硅熔体[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6期 |
15 |
郝艳丽,陈培荣,刘昌实,沈渭洲;浙江洋滨黄玉花岗质斑岩的包裹体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6年04期 |
16 |
李昌存,韩秀丽,刘瑾璇;喀什凹陷白垩纪碎屑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J];矿物岩石;1997年01期 |
17 |
;新疆望峰金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成因意义[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2期 |
18 |
沈昆,沈其韩,徐惠芬,耿元生;山东省沂水汞丹山地块与深熔作用有关的变质流体[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8年03期 |
19 |
丘志力;宝石学包裹体概念及玉石包体分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1期 |
20 |
丁振华;山东刚玉巨晶中包裹体研究Ⅱ:氯化物与地幔液相的物质组成[J];矿物岩石;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