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岩石生热率研究
【摘要】:岩石生热率是描述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热物理参数。通过测定岩石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的含量可以定量计算地壳岩石的生热率。根据东海陆架多口钻井新生代地层样品、东海陆架表层样品和冲绳海槽柱状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对岩石生热率进行了计算。发现东海陆架地区地层岩石的生热率介于 0 .4~1.7μW /m3 之间 ,落于正常沉积岩生热率范围 ,比火成岩的生热率要高。同时 ,岩性对生热率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岩性不同 ,生热率不同。其中 ,泥岩的生热率最高 ,而粉沙岩、砂岩的生热率次之。东海区新生代地层的生热率由新到老生热率呈下降的趋势 ,但 ,其中玉泉组、龙井组和花港组地层生热率几乎一致。这和该地层的波速特征非常吻合。关系式lnA =1.0 4 - 0 .2 915vp 能够较好地描述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波速和生热率之间的关系。在已知地层层速度的情况下 ,可以由该式求取地层的生热率
|
|
|
|
1 |
栾锡武,初凤友,赵一阳,秦蕴珊,陈左林;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
2 |
赵平,汪集,汪缉安;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6年03期 |
3 |
李乃胜;冲绳海槽的地质构造属性[J];海洋与湖沼;1990年06期 |
4 |
李凤业,史玉兰,何丽娟,陈福,朱笑青;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99年05期 |
5 |
栾锡武,高德章,喻普之,赵金海;我国东海陆架地区新生代地层的热导率[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
6 |
李培英,王永吉,刘振夏;冲绳海槽年代地层与沉积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1期 |
7 |
赵平,汪集,汪缉安,罗定贵;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J];岩石学报;1995年03期 |
|
|
|
|
|
1 |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渤海中部磁性层析成像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2 |
罗先汉;;地震前兆的微波遥感观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3 |
杨学祥,王瑞庭,陈殿友;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4 |
孙晓猛,王璞珺,郝福江,包亚范,马旭,韩国卿;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区域断裂系统时空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成因类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
5 |
杨学祥,陈殿友;地幔对流中的科里奥利力[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6 |
朱介寿,蔡学林,曹家敏,严忠琼;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7 |
常晓涛,胡建国;郯庐断裂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的拼合[J];测绘科技动态;1998年04期 |
8 |
吴世泽;满作武;梅应堂;;汶川地震水利水电工程震损特征及规律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
9 |
孟宪伟,刘保华,石学法,吴金龙;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
10 |
李萍;李培英;徐兴永;刘乐军;曹成效;;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磁学性质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J];沉积学报;2007年05期 |
|
|
|
|
|
1 |
郝石生,贺志勇,高耀斌,张有成;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最优化方法[J];沉积学报;1988年04期 |
2 |
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吴汉宁;酒东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
3 |
刘国臣,金之钧,李京昌;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J];沉积学报;1995年03期 |
4 |
邱楠生,金之钧,王飞宇;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复杂地温场对油气生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
5 |
赵玉光;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1998年04期 |
6 |
陈增智,柳广弟,郝石生;修正的镜质体反射率剥蚀厚度恢复方法[J];沉积学报;1999年01期 |
7 |
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王天楷,王平,张毅祥,夏戡原,李昭兴;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4期 |
8 |
周蒂,吴世敏,陈汉宗;南沙海区及邻区构造演化动力学的若干问题[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9 |
吴世敏,丘学林,周蒂;南海西缘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动力学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10 |
杨恬,吴世敏,刘海龄,周蒂;南海西北部重磁场及深部构造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
|
|
|
|
1 |
雷怀彦,王先彬,房玄,郑艳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2 |
栾锡武,初凤友,赵一阳,秦蕴珊,陈左林;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
3 |
丛友滋,李文勤,徐家声,高恒庆;南黄海滨岸一沉积岩芯磁性地层及气候地层的分析结果[J];地理学报;1984年01期 |
4 |
何丽娟;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5 |
徐学祖,程国栋,俞祁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前景和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
6 |
伊丽莹,叶元今;高灵敏度分光光度法测定岩石中微量钍和铀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2年S1期 |
7 |
业治铮,张明书,潘志良;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年02期 |
8 |
金性春,戴南浔;冲绳海槽异常地幔与地壳性质的初步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03期 |
9 |
潘志良,石斯器;冲绳海槽沉积物及其沉积作用的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年01期 |
10 |
周墨清,李旭;黄海全新世地磁极漂移及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2期 |
|
|
|
|
|
1 |
赵平,汪集,汪缉安;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6年03期 |
2 |
赵平,汪集,汪缉安,罗定贵;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J];岩石学报;1995年03期 |
3 |
赵平,汪集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2期 |
4 |
倪守斌,满发胜,王兆荣,黎彤;新疆北部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5 |
赵平;地震波速与地壳岩石生热率关系的研究评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1期 |
6 |
黄少鹏;全球大地热流-岩石生热率关系综合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7 |
邱楠生;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J];地质科学;2002年02期 |
8 |
邱楠生,王绪龙,杨海波,向英;准噶尔盆地地温分布特征[J];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
9 |
汪屹华,汪集旸;利用地震波速资料计算地壳深部岩石的生热率——以石城-惠安剖面为例[J];科学通报;1992年07期 |
10 |
汪洋,汪集旸,邓晋福,熊亮萍;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丰度的大地热流约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