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溶斑形成机理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属蒸发边缘海相地层 ,其风化壳是中部气田的主要产气层段。该层中广泛发育毫米级、厘米级的溶斑 ,这些溶斑的产状、大小、成分以及溶孔内的充填物十分复杂 ,有的具多期充填 ,充填物为石膏、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黄铁矿等多种矿物。溶斑中下半部残留的岩石经溶蚀后的白云石晶粒形成的渗流砂示底构造十分明显。研究表明 ,溶斑的形成不仅具有适宜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其复杂的生成演化史 ,而且与原始沉积以及不同地史阶段的岩溶作用相关。
|
|
|
|
1 |
袁道先;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
2 |
缪钟灵;岩溶研究新进展—IGCP—299项述评[J];勘察科学技术;1996年03期 |
3 |
杨银湖,黄正发;京珠线湖北省南段岩溶地质问题与勘察对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4 |
张加桂;河谷斜坡带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的控制机理——以三峡地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5 |
于浩然;当代中国岩溶地质研究的进展[J];中国地质;1986年02期 |
6 |
林玉石,邓自强,刘功余,张美良,魏志民;桂林岩溶建造的相分析[J];南方国土资源;1987年01期 |
7 |
陈梦熊;我国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编图经验[J];中国岩溶;1988年03期 |
8 |
朱学稳;古巴岩溶简况——兼论古巴的岩溶峰林[J];中国岩溶;1990年02期 |
9 |
陈健
,李彬;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的岩溶与洞穴研究中心[J];中国岩溶;1991年03期 |
10 |
朱德浩,李慧芳;世界岩溶地貌和洞穴考察研究的先驱——徐霞客[J];中国岩溶;1991年03期 |
11 |
罗献林;岩溶地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典范之作——《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和灾害》介绍[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2 |
满洪敏;临沂市的岩溶塌陷灾害及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2年01期 |
13 |
黄汲清;祝贺《中国岩溶》公开出版[J];中国岩溶;1982年01期 |
14 |
阮汀;广东石录晚第四纪岩溶铜矿床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85年01期 |
15 |
同心;岩溶工程地质国际讨论会在彼尔姆市召开[J];中国岩溶;1993年04期 |
16 |
何才华,杨明德;记为我国岩溶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地理学者──祝贺张英骏教授80寿诞及从教58周年[J];中国岩溶;1994年03期 |
17 |
王青海,赵录,季恒玉;温室效应对中国岩溶发育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6年02期 |
18 |
蒋忠诚;广西岩溶及其生态环境领域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11期 |
19 |
贺中华,梁虹,黄法苏,赵芳;岩溶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讨论——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岩溶;2005年01期 |
20 |
贾同福;尹志勇;汤洪志;;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