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
【摘要】:根据野外采样分析、调查及田间试验结果,讨论了红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红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状况,初步探讨了红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并根据红壤区有机物质资源特点提出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措施。红壤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低于东北黑土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而高于黄淮海平原区以及黄土高原区;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输入土壤的有机物质量的差异,是红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红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在0.15~0.55之间,物料的化学组成、土壤质地、土壤酸度、土地利用方式、原土有机质含量等是影响腐殖化系数的重要因素,瘠薄红壤中有机物料
|
|
|
|
1 |
杨详业;何如洲;喻勋洪;黄大珉;;甘蔗束腰蝽的饲养观察[J];甘蔗糖业;1980年08期 |
2 |
刘铮
,朱其清
,唐丽华
,徐俊祥
,尹楚良;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J];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01期 |
3 |
龚子同;;防治土壤退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J];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
4 |
;国际红壤学术讨论会概况[J];土壤;1984年02期 |
5 |
李承绪,丁鼎治;试论河北省海岸带土壤开发利用[J];华北农学报;1986年03期 |
6 |
;我国红壤研究的系统总结——《中国红壤》[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7 |
郭二男,华国怀,高建春,虞建平,万建伟,王才林,钟达兴;太湖地区水稻品种的演变和利用[J];江苏农业学报;1986年04期 |
8 |
龚子同;《中国红壤》简介[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年03期 |
9 |
徐俊祥,胡罗生,钟颜胜;徽州地区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J];土壤;1986年04期 |
10 |
林齐民;陈举鸣;;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的镁素含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