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
|
|
|
1 |
何登发,贾承造,德生,张朝军,孟庆任,石昕;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
2 |
王清晨;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J];科学通报;2002年03期 |
3 |
韩保清;罗群;黄捍东;李令喜;;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4期 |
4 |
赵文智,何登发,宋岩,靳久强;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9年03期 |
5 |
梁生正,杨国奇,田建章,刘明生,杨俊红;渤海湾叠合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年06期 |
6 |
常象春,王明镇,韩作振;试论适合叠合盆地的油源对比方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4期 |
7 |
邹华耀;郝芳;李平平;张元春;;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
8 |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9 |
庞雄奇,罗群,姜振学,白国平,王英民;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J];地质科学;2003年03期 |
10 |
梁生正;张以明;李旭;单春玲;翟宪兰;;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2期 |
11 |
李思田;;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与中国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2 |
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3 |
袁万明;侯增谦;李胜荣;王世成;;西藏甲马多金属矿区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4 |
胡圣标;郝杰;付明希;吴维平;汪集旸;;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
15 |
陈晓云;罗群;;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断块油气田;2006年05期 |
16 |
王来斌;陈建平;徐怀民;王志高;;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7 |
李艳霞;;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判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8 |
郑勇;余心起;王德恩;汪诚;;安徽绩溪伏岭岩体隆升时代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论评;2009年03期 |
19 |
潘长春,周中毅,王庆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准噶尔盆地生油层热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1期 |
20 |
金之钧;;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