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汶川地震特征及构造运动学初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龙门山汶川地震具有震级巨大、波及面宽、震中成线性展布的特点。根据震后构造地质调查,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幕式斜冲与逆冲,其运动学特征是:断裂具有先走滑后逆冲,总体表现以逆冲运动为主。根据断裂面多期擦痕特征确定,断层活动主要为三期幕式活动,第一期为逆冲走滑,第二期为逆冲冲断,第三期为走滑逆冲。由地震破裂构造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
|
|
|
|
1 |
郭福生,辜骏如;大别山造山带地壳结构和岩石组成模型的研究[J];安徽地质;1997年03期 |
2 |
李忠权,潘懋,萧德铭,陈更生,路中侃,应丹琳;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陈庆涛,杨武年,易显志,濮国梁;卫星遥感TM图像在川东地区地貌解译研究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4 |
刘顺;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5 |
王颖,赵锡奎,高博禹;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6 |
黄泽光,贾存善,徐宏节;川西坳陷与库车坳陷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7 |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柯光明;川西坳陷断裂活动期次、热流体性质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8 |
刘顺,刘树根,李智武,雍自权,孙玮;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9 |
林良彪;陈洪德;姜平;胡晓强;纪相田;叶黎明;;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0 |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
|
|
|
|
1 |
熊永良,黄丁发,张献洲;一种可靠的含约束条件的GPS变形监测单历元求解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年01期 |
2 |
宋鸿彪,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3 |
闻学泽,易桂喜;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J];地震研究;2003年S1期 |
4 |
刘建华,朱西养,王四利,魏继生;四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与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铀矿地质;2005年06期 |
5 |
林畅松,郑和荣,任建业,刘景彦,邱以刚;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凹陷早第三纪同沉积断裂作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J];中国科学D辑;2003年11期 |
6 |
李忠权,潘懋,萧德铭,陈更生,路中侃,应丹琳;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7 |
刘志宏;万传彪;任延广;李春柏;张宏;柳行军;;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4期 |
8 |
郑荣才,吴朝容,叶茂才;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陈洪德,田景春,刘文均,许效松,郑荣才,牟传龙,李余生,覃建雄;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与对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时志强;含油气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以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