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摘要】:用板块构造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论述,并划分出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秦祁昆板块与巴颜喀拉-扬子板块四部分,各部分先后于早古生代时期、晚古生代后期及中生代早期由其间发育的深断裂-缝合带相拼接。中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俯冲于西藏板块之下,第三纪中晚期俯冲作用加剧,柴达木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整体迅速隆升而陷落,形成了柴达木构造断陷盆地。
|
|
|
|
1 |
吴功建;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J];地质学报;1998年04期 |
2 |
郑孟林,李明杰,曹春潮,张军勇,段书府,陈元中,沈亚,管俊亚;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J];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3 |
刘云田,杨少勇;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砂岩孔隙发育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3期 |
4 |
陈贵华;柴达木盆地东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条件分析[J];铀矿地质;2001年02期 |
5 |
李明杰,郑孟林,曹春潮,张军勇;柴达木古近纪—新近纪盆地的形成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6 |
罗梅;中国北西部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年S5期 |
|
|
|
|
|
1 |
张朝军;何登发;吴晓智;石昕;罗建宁;王宝瑜;杨庚;管树巍;赵霞;;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1期 |
2 |
蔡学林,彭大钧,刘援朝,田作基,魏显贵,刘文均;塔里木盆地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模式——兼论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3 |
李文勇,夏斌,路文芬;论同沉积、继承性控煤构造——禹州煤田虎头山断层[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
4 |
陶明信;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J];沉积学报;1994年04期 |
5 |
廖卓庭,刘陆军,张维;博格达山西南缘早二叠世磨拉石相沉积组合——桃西沟群[J];地层学杂志;1999年03期 |
6 |
颜丹平,田崇鲁,孟令波,张建增,周美夫;伸展构造盆地的平衡剖面及其构造意义——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7 |
郑孟林,金之钧;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吴孔友,查明,王绪龙,曲江秀,陈新;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
9 |
李增学,魏久传,韩美莲;海侵事件成煤作用—— 一种新的聚煤模式[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10 |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
|
|
|
|
|
1 |
金之均;张明利;汤良杰;万天丰;李京昌;张兵山;;柴达木盆地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
2 |
张明利;金之钧;汤良杰;万天丰;李京昌;张兵山;;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
|
|
|
|
|
1 |
汤良杰,金之钧,戴俊生,张明利,张兵山;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2 |
赵文津;;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
3 |
金之钧;李京昌;汤良杰;余一欣;江波;张明利;由福报;张兵山;;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波动过程及与油气关系[J];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4 |
赵文津;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
5 |
谢庆宾,管守锐;从岩相古地理看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前景[J];古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
6 |
张冬玲,鲍志东,王建伟,杨文秀;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
7 |
张新虎;刘建宏;徐家乐;牛洪斌;赵延庆;;再论甘肃省的板块构造[J];甘肃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8 |
王凤琴;王宝清;;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储集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9 |
李相博;袁剑英;陈启林;王琪;李斌;孟自芳;;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J];石油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党玉琪,熊继辉,刘震,马达德,汪立群,李潍莲;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
|
|
|
|
|
1 |
王鸿祯
,刘本培;中国中元古代以来古地理发展的轮廓[J];地层学杂志;1981年02期 |
2 |
李春昱;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75年01期 |
3 |
白云虹,程国良,孙青格,孙宇航,李永安,董玉杰,孙东江;新疆塔里木地台晚古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及其地质构造含义[J];地震地质;1985年01期 |
4 |
时振梁,环文林,武宦英,曹新玲;我国强震活动和板块构造[J];地质科学;1973年04期 |
5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74年01期 |
6 |
王荃,刘雪亚;我国西部祁连山区的古海洋地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1976年01期 |
7 |
杨式溥;;中国丰宁统(下石炭统)腕足动物的地层和地理分布[J];地质论评;1980年06期 |
8 |
马杏垣;游振东;谭应佳;杨巍然;李东旭;吴正文;;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J];地质学报;1961年01期 |
9 |
黄汲清;姜春发;;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J];地质学报;1962年02期 |
10 |
程裕淇;钟富道;苏泳軍;;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前震旦系[J];地质学报;197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