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花岗岩残积土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研究
【摘要】: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类岩体,经强烈风化作用形成巨厚红色风化壳,其表层残积土的性质与一般流水沉积的粘性土有着明显的差别。通过对北起长春南止湛江14个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结构形态、孔隙等特征的深入系统研究,阐明花岗岩的风化机理,揭示了花岗岩残积土的基本特点,分析南方与北方残积土特性的差异,解释了花岗岩残积土强度和胀缩性的本质。
|
|
|
|
1 |
柴社立,蔡晶,赵孟军;吉林东部花岗岩风化的地球化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3期 |
2 |
王清,陈剑平,蒋惠忠;先期固结压力理论的新认识[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3 |
吴能森,赵尘,侯伟生;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4 |
尚彦军,吴宏伟,曲永新;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及微观特征对比——以香港九龙地区为例[J];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
5 |
李思平;;广东崩岗形成的岩土本质[J];亚热带水土保持;1991年04期 |
6 |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性及软化损伤参数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7 |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开挖边坡的工程特性[J];山地学报;2006年04期 |
8 |
尚彦军,王思敬,岳中琦,谭国焕,赵建军;原状全风化花岗岩三轴实验CT监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
|
|
|
|
1 |
魏克和;刘殿选;;闽粤沿海花岗岩风化分带方法及地基承载力的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2 |
吴华章,谢庆胜;合肥市防震减灾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3 |
张丽萍,杨达源,朱大奎;母岩的风化剥蚀速率与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关系——以长江三峡坝区风化花岗岩土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
4 |
马毅杰,罗家贤,蒋梅茵,杨德涌;我国南方铁铝土矿物组成及其风化和演变[J];沉积学报;1999年S1期 |
5 |
陈章明;地理信息系统中测量数据管理方式初析[J];地矿测绘;2002年04期 |
6 |
张丽萍,朱大奎,杨达源;长江三峡坝区花岗岩风化壳化学元素迁移特征[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
7 |
吴梅贤,李献华,刘颖,卫克勤;广东英德白沙佛冈花岗岩风化壳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J];地球化学;2003年04期 |
8 |
张永双,曲永新,刘国林,吴树仁;硬土-软岩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地球学报;2001年03期 |
9 |
张永波,张云,陈戈,殷密英;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类型划分体系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7年02期 |
10 |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张永双,韩金良,何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
|
|
|
|
|
1 |
牛德奎,郭晓敏;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2 |
吕仕洪,向悟生,李先琨,唐润琴;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J];广西植物;2003年01期 |
3 |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性及软化损伤参数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4 |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12期 |
5 |
马力,郝立波,潘军,刘洪涛,段国政;大兴安岭阿龙山地区流纹岩风化的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
6 |
郝立波,马力,赵海滨;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均一化作用及机理:以大兴安岭北部火山岩区为例[J];地球化学;2004年02期 |
7 |
孙忠军;陈冬梅;秦爱华;;高寒湖沼区土壤中成矿元素迁移的分形伸展机制[J];地质与勘探;2006年04期 |
8 |
宋长春,柴社立;吉林东部花岗岩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
9 |
叶朝汉;袁聚云;董建国;钟邑桅;;固结压力对土体性质的影响[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4期 |
10 |
吴能森;;花岗岩残积土开挖边坡的工程特性[J];山地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