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名思想与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摘要】: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
|
|
|
1 |
王育林;;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的训诂学问题[A];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医史文献分会、中医经典与传承研究分会(筹)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
2 |
王育林;;中医古籍训诂的几个问题[A];第二十一次中医经典文本及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
3 |
史建桥;;训诂学和辞书义项的选定[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
4 |
罗积勇;;衡南话特殊字词辨[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