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探讨
【摘要】:城区河道底泥的修复技术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难点,本文对两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目前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和生物-生态修复,物理疏浚方法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生态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而且不易达标。综合考虑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本文认为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
|
|
|
|
1 |
冉星彦;再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J];北京水利;2003年04期 |
2 |
贾海峰;马洪涛;;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探讨[J];北京水务;2006年01期 |
3 |
王虹;;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刍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4 |
黄学平,万金保;乐安河水环境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
5 |
兰文辉,刘建平;博斯腾湖水质变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
6 |
郭荣朝,曾尊固,张韬,姜华;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
7 |
张学勤,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
8 |
王小雨,冯江,李贺;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9 |
严力蛟,黄迅刃,虞左明;千岛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特征与优势种[J];当代生态农业;2001年Z2期 |
10 |
严力蛟,俞新华,方志发;影响千岛湖水质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富营养化防治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01年Z2期 |
|
|
|
|
|
1 |
王道增,林卫青;苏州河综合调水与水环境治理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年05期 |
2 |
成水平,吴振斌,夏宜琤;水生植物的气体交换与输导代谢[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
3 |
张成武;;淡水蓝藻毒素研究概况[J];湖泊科学;1992年03期 |
4 |
邬红娟,郭生练,胡传林,刘跃;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海洋与湖沼;2001年03期 |
5 |
黄文成;沉水植物在治理滇池草海污染中的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4年04期 |
6 |
车武,刘燕,李俊奇;北京城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对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7 |
李养龙,金林;城市降雨径流水质污染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1期 |
8 |
方红远;城市径流质量模型参数率定方法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8年02期 |
9 |
伏彩中;肖瑜;高士祥;;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物质消减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10期 |
10 |
张鸿,陈光荣,吴振斌,邓家齐;两种人工湿地中氮、磷净化率与细菌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