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
【摘要】:文章给出了冰冻圈的含义与组成,新生代42Ma前南极冰盖出现至中更新世,是地球上冰冻圈发展的漫长过程青藏高原在早更新世只在个别高峰有冰川作用,直到11~06MaBP的昆(仑)黄(河)运动,将高原面抬升至3500m左右高度的降温作用和同时期地球接受日射的轨道转型(由41万年周期的轨道倾斜率过渡为10万年周期的轨道偏心率控制)及相伴的降温作用相耦合,形成了测年数据在06~08MaBP间的倒数第三次冰期或最大冰期冰川规模最大时相当于MIS16阶段,冰川面积在5×105km2以上,其时冰川平衡线处夏季气温1~2℃,高于现代冰川,降水量在中东部4个山区为现代的18~32倍,在干旱的西昆仑山仅较现代多30%高原西部有大规模的多年冻土发育,除夏季外,高原存在厚度不等的稳定积雪反射率大幅度提高与积雪融化耗热,导致高原从以前的热源作用转变成多数月份起冷源作用,使地面温度进一步降低,加强高原外吹的冬季风,减弱了夏季的西南季风降水但高原中东部受稳定的南支西风急流与夏季热低压影响,降水仍然较丰富,形成湿冷气候,这对高原本身和四周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位于倒数第三次冰期与倒数第二次冰期间的间冰期可以MIS13阶段
|
|
|
|
1 |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J];冰川冻土;1995年02期 |
2 |
谢自楚,张园,王自俊;冰冻圈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问题刍议[J];科研管理;1988年03期 |
3 |
王宁练,姚檀栋;20世纪全球变暖的冰冻圈证据[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4 |
效存德;第一届“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国际科学大会简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1期 |
5 |
谢爱红;;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6期 |
6 |
方小敏,李吉均,陈富斌,施雅风;甘孜黄土与青藏高原冰冻圈演化[J];科学通报;1996年20期 |
7 |
施雅风;关于冰期演变三个问题的新看法[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
8 |
程国栋;评《中天山冰冻圈地貌过程与沉积特征》一书[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
9 |
永建;;冰冻圈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9期 |
10 |
天生;;冰冻圈与环境[J];环境;1994年03期 |
11 |
陈贤章,杨志怀,鲁安新;冰冻圈科学数据集信息交换[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
12 |
杨大庆;Snow Watch’92在加拿大举行[J];冰川冻土;1992年03期 |
13 |
秦翔,秦大河,丁永建;中国极地冰冻圈数据库设计[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
14 |
郑度,林振耀,张雪芹;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
15 |
秦翔,秦大河,丁永建;中国极地冰冻圈网络数据库建设[J];极地研究;2003年04期 |
16 |
许世远;评《中天山冰冻圈地貌与沉积特征》一书[J];地理学报;1999年04期 |
17 |
颜茂都;方小敏;陈诗越;杨胜利;吕连清;李吉均;安芷生;;青藏高原更新世黄土磁化率和磁性地层与高原重大气候变化事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8 |
;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举行[J];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
19 |
赵越;钱方;朱大岗;张永双;邵兆刚;何哲峰;;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J];中国地质;2009年06期 |
20 |
程国栋;中国冰川学和冻土学研究40年进展和展望[J];冰川冻土;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