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
【摘要】: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
|
|
|
|
1 |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武晓春,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
2 |
李潮流;康世昌;;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
3 |
朱立平;王君波;林晓;鞠建廷;谢曼平;李明慧;吴艳红;G·Daut;R·Musbacher;A·Schwalb;;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
4 |
程捷,张绪教,田明中,唐德翔,于文洋,余江宽,乔耿飙,昝立宏;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J];地质论评;2004年03期 |
5 |
曾永丰;柴达木盆地环境演化与绿洲农牧业变迁初步研究——以诺木洪绿洲为例[J];中国沙漠;2003年03期 |
6 |
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王建民,赵志军;祁连山东段北麓近10 ka来的气候变化初步研究[J];中国沙漠;1998年03期 |
7 |
向树元,王国灿,林启祥,贾春兴,王青海;东昆仑北缘都兰县巴隆一带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背景[J];地质通报;2002年11期 |
|
|
|
|
|
1 |
吴章明,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
2 |
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王富葆,郑本兴,李炳元;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6期 |
3 |
贾玉连,施雅风,马春梅,申洪源,吴敬禄;40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
4 |
李炳元,王富葆,杨逸畴,张青松;试论西藏全新世古地理的演变[J];地理研究;1982年04期 |
5 |
李吉均;;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
6 |
郑绵平,赵元艺,刘俊英;第四纪盐湖沉积与古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年04期 |
7 |
郑度;青藏高原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1年06期 |
8 |
李世杰,王小天,夏威岚,李万春;青藏高原苟鲁错湖泊沉积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4年05期 |
9 |
田立德;姚檀栋;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
10 |
朱立平;王君波;林晓;鞠建廷;谢曼平;李明慧;吴艳红;G·Daut;R·Musbacher;A·Schwalb;;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
|
|
|
|
|
1 |
陈金霞,李铁刚,曹奇原,常凤鸣;7500a 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J];海洋与湖沼;2005年05期 |
2 |
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刘志刚,王义祥;祁连山东段全新世与现代水热组合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
3 |
丁永建;刘时银;叶柏生;赵林;;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
4 |
李潮流;康世昌;;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
5 |
朱立平;王君波;林晓;鞠建廷;谢曼平;李明慧;吴艳红;G·Daut;R·Musbacher;A·Schwalb;;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
6 |
吴中海;张永双;胡道功;赵希涛;叶培盛;;西藏桑日县沃卡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活动及其机制探讨[J];地质学报;2007年10期 |
7 |
汪双杰,周文锦;青藏公路沿线环境演化及环境保护对策[J];公路;2005年01期 |
8 |
李廷勇;李红春;袁道先;杨琰;王建力;王昕亚;李俊云;覃嘉铭;张美良;林玉石;;重庆新崖洞XY6石笋4.5ka以来高分辨率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J];中国岩溶;2006年02期 |
9 |
吴中海,吴珍汉,胡道功,马志邦,叶培盛,刘琦胜,尹功明;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侧晚第四纪正断层作用的地貌标志及断裂活动速率[J];地质通报;2005年01期 |
10 |
倪师军;朱利东;伊海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几个科学问题[J];四川水力发电;2006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