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
|
|
|
1 |
李晗;郝建锋;;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
2 |
妥德宝,赵沛义,赵举,包海柱,张志勇,弓钦;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年S3期 |
3 |
杨晶;潘学标;;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及其变化特征——以武川县为例[J];内蒙古气象;2008年04期 |
4 |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
5 |
封建民;李晓华;;近15年来共和盆地土地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
6 |
武弘麟;历史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演变过程[J];水土保持研究;1999年04期 |
7 |
韩永伟,韩建国,张蕴薇,王堃;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技术措施的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S1期 |
8 |
杨秀春,严平,刘连友,徐斌;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J];土壤学报;2005年05期 |
9 |
师尚礼;赵桂琴;姚拓;;农牧交错带特征分析与苜蓿燕麦种植区域的形成[J];草原与草坪;2005年06期 |
10 |
王永;赵举;程玉臣;;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年S1期 |
11 |
郝慧梅;任志远;;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固阳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
12 |
赵平;马立冬;;农牧交错带新农村建设与小流域治理的关系及治理措施——以张北县为例[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
13 |
刘洪来;王艺萌;窦潇;徐敏云;王堃;;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
14 |
;农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1期 |
15 |
刘全友,童依平,孙建华,李继云;农牧交错带土壤营养元素分布及其改善途径——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
16 |
赵淑芬;陈志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年S1期 |
17 |
赵淑芬,孙启忠,韩建国,冯志茹,牛成林,刘淑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适宜饲用作物新品种筛选[J];草业科学;2005年11期 |
18 |
李军;郭永盛;;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特征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
19 |
田国珍;王平;王爱玲;李景刚;陈学文;廖通逵;李向荣;赵霞;;基于两种比例尺坡度的精度分析——以农牧交错带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0 |
蒋学勤;;宁夏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发展刍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