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各代次在玉米、棉花上的分布转移规律不受玉米栽培方式的影响 ,一致表现为 :1代基本上发生在玉米田 ;2代期有少量转入棉田为害 ,但仍以玉米田为主 ;3代期大多数转移到棉田为害 ,成为危害棉花的主害代次。从发生为害的数量来看 :1、2代亚洲玉米螟的差异不大 ,但在 3代期的棉田内发生了分化 ,春玉米直播类型区棉田的亚洲玉米螟百株虫量和铃害率分别为春玉米移栽类型区的 2 .12倍和 3 .2 0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移栽玉米田内的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加快 ,收获期提前又与 2代亚洲玉米螟最易受损的化蛹高峰期吻合 ,加之
|
|
|
|
1 |
李智;呋喃丹颗粒剂防治亚洲玉米螟[J];华北农学报;1987年03期 |
2 |
卿九龄,陈昌兰,王克钰,黄仁军;万县地区亚洲玉米螟的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1988年02期 |
3 |
张敏鹰,范秀华,邢建民;苏云金杆菌芽孢与晶体不同配比对亚洲玉米螟的毒效[J];中国生物防治;1988年04期 |
4 |
邓鹏,郑丽容,胡建芳,黄汉文,邝幸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的胚胎发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5 |
汪羞德;;亚洲玉米螟对甜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1988年03期 |
6 |
忻亦芬;刘志娴;马绍元;徐文贵;;飞机喷洒Bt及Bt混剂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7 |
杨本立;;云南玉米螟研究快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8 |
徐筠,王源岷;亚洲玉米螟及石河子玉米螟幼虫形态学记述[J];华北农学报;1990年02期 |
9 |
许国身,徐建辉;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发生及生活习性[J];新疆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10 |
许国身,于遵忠;新疆亚洲玉米螟的防治[J];新疆农业科学;199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