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更正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摘要】:板溪群的地层时代到底是元古宙、古生代还是三叠纪?大地构造学家之间已持续争论了十多 年,争论的实际依据主要集中在所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上。本文更正了争论中常被引为重要证据的一 则错误的化石鉴定结果,并解释了前因后果,同时呼吁就板溪群的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属性这一重大 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配合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应更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到古生物化 石的证实工作中来。
|
|
|
|
1 |
唐晓珊,黄建中,郭乐群;再论湖南板溪群及其大地构造环境[J];湖南地质;1997年04期 |
2 |
阎永奎;安徽凤阳地区震旦亚界刘老碑组的微古植物群[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2年03期 |
3 |
邓幼华,胡秋华,许洪泉,阎永奎,钱迈平;鲁东地区蓬莱群、粉子山群的研究[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4年02期 |
4 |
许靖华,何起祥;薄壳板块构造模式与冲撞型造山运动[J];中国科学;1980年11期 |
5 |
水涛;中国东南大陆基底构造格局[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04期 |
6 |
许靖华,孙枢,李继亮;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0期 |
7 |
徐树桐,陈冠宝,陶正,石永红,孙枢,尹磊明,欧阳舒,廖卓庭;皖南变质岩中古生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6期 |
8 |
李献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中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
9 |
张世红;蒋干清;董进;韩以贵;吴怀春;;华南板溪群五强溪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新结果及其构造地层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2期 |
10 |
文子才,王希明,宋志瑞,黄志忠,雷良诚;赣北前震旦纪微古植物组合及其时代讨论[J];江西地质;2000年03期 |
|
|
|
|
|
1 |
刘征华;张传恒;;毛堂群变质火山岩形成环境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2 |
贾小辉;王晓地;牛志军;杨文强;;南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年02期 |
3 |
刘伟;刘耀荣;张晓阳;陈必河;倪艳军;钟响;贺春平;;湖南城步地区1∶5万区调主要成果与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年04期 |
4 |
宋志瑞,楼法生,文子才,黄志忠,徐顺国,凌联海;江西省新元古界微古植物组合及其时代[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02期 |
5 |
吴新华,楼法生,吕少俊,冯晔;赣东北万年地区变质岩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04期 |
6 |
吴新华,楼法生,刘益辉;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基本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年01期 |
7 |
吴新华,楼法生,刘春根;皖浙赣相邻区中元古代溪口岩群的划分与对比[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2期 |
8 |
颜铁增;许兴苗;朱朝晖;汪建国;;安徽伏川蛇绿岩带发现微古植物化石及时代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年01期 |
9 |
吴新华;;双桥山群的再讨论[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年02期 |
10 |
徐有华;吴新华;楼法生;;江南古陆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1期 |
|
|
|
|
|
1 |
许靖华,孙枢,李继亮;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0期 |
2 |
徐树桐,陈冠宝,陶正,石永红,孙枢,尹磊明,欧阳舒,廖卓庭;皖南变质岩中古生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6期 |
3 |
周新民,邹海波,杨杰东,王银喜;安徽歙县伏川蛇绿岩套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89年16期 |
4 |
陈江峰,周泰禧,邢凤鸣,徐祥,K.A.Foland;关于华南推覆构造的商榷[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