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南部震旦纪-三叠纪二级层序的划分
【摘要】:安徽中南部震旦纪至三叠纪各时期为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碳酸盐沉积环境的交替,据沉积盆地内或滨、浅海交接地带沉积相序的变化、相的叠置变化关系,结合关键部位的层序界面和凝缩层特征,将其分为8个二级层序,每一个二级层序在盆地内或滨、浅诲交接部位,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均表现为由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二级层序的界线和凝结层往往是该二级层序内若干个三级层序中海平面下降或上升最为显著的转折部位,这些界面类型往往与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有关。
|
|
|
|
1 |
张鹏;北淮阳东段变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9年02期 |
2 |
吴跃东,侯明金,刘家云;合肥盆地东北缘白垩纪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安徽地质;1999年02期 |
3 |
金福全,刘因,王道轩,李双应;关于三尖铺组——大别山北麓的侏罗纪地层问题[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
4 |
孙乘云,褚进海,耿晓光,吴家富,谢建成;安徽东至地区晋宁运动[J];安徽地质;2000年01期 |
5 |
王道轩,李双应,刘因,金福全;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安徽地质;2000年04期 |
6 |
李双应,金福全;巢县五通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研究[J];安徽地质;1995年02期 |
7 |
吴跃东;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
8 |
周秉根,李典友;黄山不同类型砾石特性及成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9 |
张保成;大兴安岭北部砂金矿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环境[J];冰川冻土;1986年04期 |
10 |
胡东生,张华京;罗布泊荒漠地区湖泊蒸发盐资源的形成及环境演化[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
|
|
|
|
|
1 |
吴跃东,杜森官;皖南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
2 |
李双应,金福全,黄其胜,颜怀学;下扬子盆地石炭纪层序地层研究及盆地演化[J];安徽地质;2000年04期 |
3 |
吴跃东;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
4 |
陈洪德,田景春,刘文均,许效松,郑荣才,牟传龙,李余生,覃建雄;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与对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5 |
贾进华,刘焕杰,郭英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石炭世沉积体系与高频层序旋回——以呼鲁斯太剖面例析[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6 |
王成善,陈洪德,寿建峰,李祥辉,田景春,覃建雄;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7 |
梅冥相,徐德斌,周洪瑞;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
8 |
陈洪德,彭军,田景春,侯中健,覃建雄,王约;上扬子克拉通南缘中泥盆统——石炭系高频层序及复合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
9 |
杜森官;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寒武系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81年03期 |
10 |
王治平
,全秋琦;中国石炭—二叠纪古气候及其对板块构造的验证[J];地层学杂志;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