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单杂交诱饵质粒pHis-3NF和pLacZ-3NF的构建与鉴定
【摘要】:目的 :构建可以与酵母染色体组发生重组的质粒 pHis_NF和 pLacZ_NF。 方法 :人工合成44bp的三重NF_κB元件寡聚核苷酸 ,通过DNA重组技术将靶序列NF_κB串定向插入细菌_酵母穿梭质粒pHisi和pLacZi的多克隆位点MCS后 ,用特异性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PAGE电泳、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PAGE电泳和DNA测序分析证实定向插入的寡聚核苷酸串与预先设计的插入序列一致。 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 pHis_3NF和 pLacZ_3NF ,为借助酵母单杂交实验技术平台深入探讨NF_κB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实验材料和技术基础。
|
|
|
|
1 |
胡振林,孙树汉,戴建新,周凤娟;应用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CpG免疫激活序列的特异性结合蛋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2 |
许丽艳,李恩民,熊华淇,蔡唯佳,沈忠英;NGAL基因在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过表达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年06期 |
3 |
黄建,侯春晖,钱若兰;用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与人ε-珠蛋白基因表达相关的基因[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
4 |
廖名湘,左瑾,刘东远,方福德;应用酵母单杂交体系筛选与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增强子GPEⅠ相互作用的转录激活因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
|
|
|
|
1 |
许丽艳,李恩民,蔡唯佳,沈忠英,曾毅;NGAL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元件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1期 |
2 |
欧阳松应,徐寿水,沈文律,周传香,李春艳,欧阳红生;人PTE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U_(251)细胞中的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
3 |
李涛,石年,吴又桐,周丽,董洁,王素青,陈亮;Bcl-2在溴氰菊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机制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
4 |
王子良,许丽艳,李恩民;质粒制备和反应温度对嵌套缺失技术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2期 |
5 |
吴炳礼;许丽艳;应晓敏;牛永东;李伍举;李恩民;;食管癌相关功能未知基因的电子克隆延伸与ncRNA的发现[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2期 |
6 |
史冬燕;程在全;;元江普通野生稻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获得和序列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7 |
鞠玉栋;郑回勇;吴维坚;陈永快;何炎森;吴松海;;中国水仙MADS-box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
8 |
张金洲;项智锋;王清华;李学斌;赵海涛;张廷虎;郭玉娇;;利用RAPD标签分析3种鲤科鱼群体的遗传变异[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
9 |
曾青兰;;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
10 |
王延云;;峨边花牛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
|
|
|
|
|
1 |
许丽艳,李恩民,牛永东,蔡唯佳,韩溟,吴炳礼,张灿,沈忠英,曾毅;人食管癌cDNA酵母杂交文库的构建与鉴定及其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年02期 |
2 |
杨曦,王冀姝,韩骅;HTLV-1转录激活因子Tax和Taxreb107的相互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
3 |
;核糖体蛋白的核糖体外功能[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7年01期 |
4 |
曾锦章,洪毅,王红阳,王征旭,陈正军,吴孟超;核糖体蛋白L26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肝癌中的表达[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5 |
莫志成,陆瑜,高超,吴宁华,沈珝琲;人Jurkat细胞GAGA样元件结合蛋白cDNA的克隆[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
|
|
|
|
1 |
沈忠英,蔡维佳,沈健,许锦阶,岑山,滕智平,胡智,曾毅;人乳头状瘤病毒18E6E7和TPA协同诱发人胚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J];病毒学报;1999年01期 |
2 |
廖名湘,刘东远,左瑾,张红云,方福德;3种化学诱导物对大鼠GST-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J];科学通报;1999年23期 |
3 |
胡赓熙;检查基因表达分析的生物技术——cDNA阵列开发成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3期 |
4 |
沈忠英,岑山,蔡维佳,滕智平,沈健,胡智,曾毅;人乳头状瘤病毒18型E6E7基因诱导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年02期 |
5 |
刘东远,廖名湘,方福德;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增强子及其反式作用因子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
|
|
|
|
|
1 |
陈峰,李洁,张贵友,刘强;酵母单杂交的原理与应用实例[J];生物工程进展;2001年04期 |
2 |
邹丽娟;高玉娜;周平;叶冰莹;陈由强;陈如凯;;筛选甘蔗SPSⅢ启动子诱饵片段结合蛋白的酵母单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3 |
武丽娟;章镇;刘金戈;付晓燕;高峰;姚泉洪;;水稻热休克转录因子OsHSF13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的初步分析(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
4 |
刘卫群;冯锋;郭红祥;陈红歌;赵同金;周海梦;;DREB1A类转录调控域中对转录激活功能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
5 |
王强,白增亮,李璇,侯琳,张波;转录因子COUP-TFII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和鉴定[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4期 |
6 |
刘骥;张秀娟;范建平;张子义;;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
7 |
魏刚,雷娟,巩威,朱玉贤;拟南芥QRAP2基因的克隆、表达、DNA结合能力及体外转录活性分析[J];科学通报;2005年17期 |
8 |
胡振林,孙树汉,戴建新,周凤娟;应用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CpG免疫激活序列的特异性结合蛋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9 |
盛德乔,陆瑜,李宏帆,吴宁华,沈珝琲;用酵母单杂交系统筛选人IL-2Rα基因NIRS元件结合蛋白的cDNA[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年03期 |
10 |
齐眉,陈凡,齐眉,黄美娟;酵母单杂交系统分离胡萝卜生长素应答元件结合因子[J];中国科学C辑;2002年02期 |
|